【原】《愚溪詩序》鈔記
(相关资料图)
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,於唐憲宗元和元年(806年)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。到永州后,其母病故,王叔文被處死,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,心情壓抑。唐憲宗元和五年(810年),柳宗元在城郊發現了冉溪,於是結茅樹蔬,住在了這里,並改其名為“愚溪”,又寫了《八愚詩》,此文便是這一組詩的序言。
作者開篇在交代了愚溪的地理位置之後就開始正名,此溪原名冉溪,又曰染溪,前者隨主人姓,後者乃以其能為名。而作者獲得此溪之後,沒有及時給此溪更名,乃至當地人士也為之不滿,因將此溪命名愚溪。這一“愚”之命名,因“余以愚觸罪”而來,之前“古有愚公谷”貌似閑筆,至此全活起來了。
接著,作者敘述“八愚詩”之緣起,並介紹了修治愚溪園林之經過。在愚溪之上再買一小丘,是乃愚丘;從愚丘向東北走六十步,便得愚泉;六穴愚泉合流向南,形成了愚溝;遂負土累石堵塞愚溝的狹窄處,便成愚池;在愚池的東面構室,便是愚堂;再在愚堂南面建一小亭,此乃愚亭;愚池之中坻石嶙峋,便命名爲愚島。合前愚溪,於是“八愚”全矣。按理說,這裏“嘉木異石錯置”,本是“山水之奇者”,不當被人輕慢;然而因其主人之“愚”,全被冠上“愚”字以羞辱之。
進而,作者繼續將此命名作申述。古人謂“智者樂水”,然而此溪因作者之“愚”而遭辱,是何原因呢?作者申述曰:一是因此水地勢低,無法灌溉農田土地;二是因此溪峻急且多坻石,大船無法進入,因不能通航;三是此溪處在幽深山谷而水面不夠寬廣,蛟龍無法在此興雲雨。具此三種劣勢,此溪對於世間無法帶來利益,因而與本人一道遭辱並無不可。顯然,在這些描述貌似合理的語句中,實質上寄寓了作者幽閉蠻荒的苦悶心情。
再接著,作者進一步論證了“真愚”。作者援引《論語·公冶長》中“寧武子,邦有道則智,邦無道則愚;其智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”以論證“智而為愚者”;然後又以顏回的“終日不違如愚”以論證“睿而為愚者”,這二者均不是“真愚”。由是逼出“余遭有道而違於理,悖於事”來,此乃“真愚”。表面上看,這作者是心服誠悅地認此“愚”了,而實質上乃是作者滿腔憤懣的宣洩,亦是對李唐王朝處事不公的曲筆反抗。
末了,作者敘述居愚溪之樂。“溪雖莫利於世,而善鑒萬類,清瑩秀澈,鏘鳴金石,”一語,既寫出了此溪之秀美景色,也寫出了居者的欣慰,然更是一種怨憤的含蓄宣洩。其間“善鑒萬類”一語,顯然雙關,也道出了作者心瀅如鑒之深意。更兼此溪“漱滌萬物,牢籠百態”,更是令愚者喜笑眷慕,樂而不能去也。幽閉此境,作者只得聊以文墨自慰,吟成《八愚詩》以記於溪石,乃作此篇以爲序。
就整體風格而言,柳子厚的文風清幽峻冷,一種孤高卓立的形象生焉。滿腹才華,一心爲國滌除百弊,不期反遭貶謫,身處偏遠蠻荒之地,抑鬱之情灼然見於字裡行間。這就是歷史上的柳宗元,一代睿智才士鬱郁而蚤死,李唐天子曾不少惜,而後世君子竟為之痛惜唏噓!
走筆至此,余不勝感慨焉。按理說,柳子厚的《愚溪詩序》是給“八愚詩”所作之序,然《柳集》中僅存此詩序,竟不見“八愚詩”,誠爲憾事。而《柳集》之編者乃子厚的好友劉夢得,按理說人之云亡,遺翰當貴,自當不負友情,全數纂入。若按此文格式而言,當先列此序,然後將“八愚詩”悉數刊於序後。而《柳集》之編纂,是按照文體依次編輯的,殆劉將此序列入卷二十三序文之中,而忘卻了將剔除的“八愚詩”列入四十二之後的“古今詩”一類,屬於編纂之重大疏失。又或許因“八愚詩”過於宣洩怨懟,夢得擔心惹怒朝廷而芟夷,亦未可得知。總而言之,無論哪種原因,都無法掩飾劉夢得編纂之疏失,以故再度責之。
儘管《八愚詩》被無故芟夷,令後人不勝欷歔,然古人有嘗一臠而知鼎羹之語,我們只須閱讀子厚之《江雪》,即可逆知此八首詩之高雅絕倫了。如《江雪》短短二十字,潛藏了無盡的藝術能量,雕塑了一種苦心孤詣於極高境界之詩歌形象,令後世為之感佩景仰。再則,我們如果透過子厚所作“八記”,亦可見出永州山水之雋秀清幽,自可彌補劉氏編纂之失。